生活中,我们都会有情绪上的体验:高兴、愉快、烦闷、痛苦……情绪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,同时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及行为。当我们出现紧张、恐惧、焦虑不安、抑郁等负面情绪时,应该如何应对和缓解呢?今天将给大家介绍“ABC情绪调节法”,希望能帮助大家调节负面情绪!
ABC情绪调节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,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立。理论中:A表示诱发性事件,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,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、解释。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。该理论认为,诱发事件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的间接原因,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诱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。即:同一件事,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评价与解释不同,就会得到不同结果。当我们面对负面情绪的时候并非束手无策,调整认知,培养乐观的解释风格可以帮助我们拥有愉快的心情,促进我们的身体健康。
因此,一旦不合理的观念导致出现了不良的情绪反应,我们就应当努力认清自己的不合理的观念,调整认知,缓解不良情绪。依据ABC理论,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情况,我们不难发现人的不合理观念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:
1、绝对化的要求
指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,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的想法。例如“别人必须对我好,室友必须对我好”,“我必须成功”。对我们来说,不可能每件事都获得成功,周围的人或事物的表现及发展也不会因为自己的意愿来改变。这样的后果就是,而一旦事情脱离了自己预想的轨道,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,我们就会变得极其烦恼、郁闷。
2、过分概括的评价
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,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。疫情管控期间,我们与家人、室友相处时间增多,相处中,当对方偶尔有过失或不合自己的意愿时,我们是不是认为他总是这样,就会放大对方的缺点,这样易产生敌意等消极情绪,导致沟通不畅,激发矛盾。
3、糟糕至极的结果
这种观念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,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。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,都会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,所以没有一件事情可被定义为糟糕至极。
当出现不良情绪时,我们需要清楚的了解情绪和行为背后的不合理观念,然后识别这些不合理观念,最终改变其错误认知,建立理性生活方式。
把“他/她和我分手了,我太失败了”替换成“虽然分手令人伤感,但这并不代表我是个失败的人,也不能说明我一无是处,我还会寻找到适合我的人。”
把“我期末考试挂科了,我真是个干什么都不行的人者”替换成“虽然我这次考试不及格,给我带来一些麻烦和困扰,但我想我还是能找到些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。”
以上就是“ABC情绪调节法”,希望今天的分享对你有所帮助。